诚利和
在去圣地亚哥之前,我的脑子里被灌输了一个公认的印象——不大安全。在我将信将疑时,一个先我去了那里的朋友,给我了活生生的实锤。
“我现在正在圣地亚哥的市中心。”她告诉我:“这里除了警察多了点,别的什么问题也没有,很安全的。”
谁知刚过去十分钟,她的另一条口信又来了:“我的项链被抢了!一个人从我身边跑过,一把把项链拽了下来就抢跑了,我都懵了。”
就这样,我带着一点儿紧张,一点儿兴奋和一点儿好奇,开始了自己的智利扫街之旅。
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,没有之一。它的国土南北直线长度达四千多公里,而东西平均宽度只有两百多公里。我用了两周时间从智利的最南端麦哲伦海峡附近的蓬塔阿莱纳北上,经位于中部的首都圣地亚哥市和旁边的海滨城市瓦尔帕莱索,直到最北端的伊基克市,走马观花地看了这个国家。
这趟旅行,姑且称为“智利扫街之旅”吧。我并没有去各城市的大众旅游热点打卡,而是专找少有外国游人光顾,但却是本地居民最经常去的地方去。因为这些地方能看到智利人真正的日常生活,能体验到当地的风土人情。
▌俯瞰智利圣地亚哥
据说圣地亚哥的Bio Bio跳蚤市场是南美国家最大的,也是年头最久的跳蚤市场之一,是周末这个城市最有人气的地方。这一点正符合我寻找风土人情的要求。可是对着地图一看,发现它远离市中心,而且是位于据称“不大安全”的街区。
我只身一人去不知会遇到什么,这确实让我犹豫了。但最后,强烈的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,我带着深入虎穴探险的忐忑和兴奋跳上了去Bio Bio市场的公交车。
▌Bio Bio市场街景
离开了市中心主干道边的高楼大厦,马路倒没有明显变窄,但路边的景象很快就变得不一样了。房子高高矮矮参差不齐,而且大都因陋就简,无所谓表面观瞻。不少店铺的卷帘都没开,橱窗也是漫不经心,显得十分无趣。公交车在这片街区里转来转去,最后来到了Bio Bio跳蚤市场。
我随着人流下了车,专拣人多热闹的地方去。过马路的人流摩肩接踵,我刚掏出手机想把这热闹的场面记录下来,忽然背后有人拍我的肩膀。
回头一看,一个男人用手势向我比划着,先指了指我的手机,再用两根手指指他自己的双眼。我狐疑着愣了一秒钟,忽然明白,他是在提醒我这个外国游客注意自己的随身财物。我马上想起了朋友的遭遇,赶紧把手机放回口袋捂好。
▌Bio Bio市场货摊
就这样,我紧张兮兮地攥着手机在人流的裹挟下四处转悠。这是一大片由数条街道组成的街区。大名鼎鼎的Bio Bio市场位于街区的中央,是一座相当大的有顶篷的场地,有点儿像以前的北京官圆市场。
里面按货品分区,出售的东西有新有旧。新的多是来自中国的廉价塑料制品、小电器和衣帽,旧的有二手货也有古董。周围街道两侧也都摆满了小地摊儿,出售更廉价的东西。
▌琳琅满目的商品诚利和
万里迢迢跑到这里,我本想体验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,看到的却是二十多年前在国内就看到的便宜货。我对此并不感兴趣,那就不如看人。这里看不到一个外国游客,都是圣地亚哥的平民百姓,扶老携幼全家出行。
人们在地摊儿缝里穿梭,转过一个街角又一个街角。买东西的人少,看热闹的人多。到处都是乱哄哄的没啥美景,而这正中我的下怀,我想看的就是圣地亚哥市民日常的生活场景,它有一种真实的魅力。
▌Bio Bio市场的大排档
虽然全世界的廉价货地摊儿卖的东西都一样,但美食肯定是货真价实的地方风味。我四处打听,直到转得失去了方向,才顺着气味儿找到了位于市场深处的大排档。
几十家美食摊位,一大片桌子都坐满了食客。人声鼎沸,香气诱人,我在写满西班牙语的菜单前一头雾水,不知选哪个才好。犹豫再三,才指着一张看上去还不错的图片告诉了服务员。
▌Bio Bio市场的大排档
同桌的是一对老夫妇。我正为因语言不通而尴尬,正巧老先生会说几句法语。他告诉我这道菜叫“卡苏埃拉”,是用肉骨汤煮的南瓜、玉米、胡萝卜和土豆,有肉有菜有汤,肉绵软,菜有味儿,汤浓香。是智利的家常菜之一,这正合我意。我边吃与老夫妇聊圣地亚哥和Bio Bio市场。
混坐在圣地亚哥市民当中,吃着他们的家常菜,与他们聊家常,没人把我当外国人,我也不觉得自己陌生,从口腹到全身都舒服惬意。作为一个外国游客,今天这样的扫街不比追着别人的脚步到处打卡更有意思?
瓦尔帕莱索是智利第二大城市,距离首都圣地亚哥只有一百多公里,又享有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的美誉,因此是智利的必游之地。我在瓦尔帕莱索最想去的地方是它的渔港,因为这是个海滨城市,我想看看渔船归港的情景,也尝尝真正的海鲜。
第二天一早,我匆匆赶到了渔港。虽然还不到8点,但我还是晚了一步,渔老大们已经卸完了今日的收获,岸边漂着的渔船已然空空如也。失望之余,把计划改了一下。这个点儿,赶渔市太晚,去吃饭又太早。那就到港口附近的菜市场转转。
▌瓦尔帕莱索的菜市场
比起略显冷清的渔港,菜市场可正是热火朝天。各家摊位的主人刚刚上完新鲜果菜,开始了一天的吆喝。家庭主妇们也来赶早市了。新摘的绿叶蔬菜带着露水,红彤彤的桃子、杏、苹果令人垂涎,足有30多斤的大南瓜用斧子劈开卖,还有智利最有名的牛油果和车厘子,价格便宜得让人瞠目结舌。
沙漠特产的各种干果也让我眼花缭乱,还有一卡车一卡车的大西瓜。渔市的鱼虾和贝类都已经搬到这里来了。瓦尔帕莱索的一天从菜市场开始,生机勃勃,充满希望。
▌菜市场摆放整齐的水果
逛完菜市场时间还早,我决定去瓦尔帕莱索的旧城区。这是位于山坡上的一片老式住宅区,还被列入了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。
旧城区建在高高的山坡上,以前修路不方便,登山索道就被作为海滨平地与山上居民区之间的交通工具。这些缆车多修建于19世纪末,最多时有30多条,现在仍保留有14条。所以瓦尔帕莱索又被称为索道之城。
▌彩色的瓦尔帕莱索旧城区诚利和
山坡上的旧城区有像迷宫一样的小巷,虽然风格简约,但外墙都被粉刷得非常鲜艳,还有大量墙画装饰,因此“朴”而不“素”,十分漂亮。这也是旧城吸引大量游人的原因。有不少国内外的画家、作家和诗人来到这里,将民居改造成他们隐居创作的地方。
四通八达的小巷里游人欢声笑语,但房屋的主人却躲进小屋成一统,过着自己波西米亚式的日子。一个画家愿意开放自己的画室让我们参观,这也让我的瓦尔帕莱索扫街得以深入。
站在主人家吱扭作响的木阳台上,俯瞰瓦尔帕莱索旧城区,五颜六色的房屋层层叠叠依山而建,老式的缆车索道在绿树丛中或远或近隐现,蔚蓝色的太平洋一直伸向远方地平线。夕阳渐渐地与远方的地面相接,在这样惬意的日子里,空气也让人沉醉。
▌瓦尔帕莱索旧城区的涂鸦
低头看表已近晚餐时间,想起自己的初衷,赶紧下山再去渔港。在渔港的餐馆,我对着菜谱又遇到了老问题:看不懂西班牙菜单。既然是为了海鲜而来,就对着唯一认识的“seafood”那道菜对服务员小哥说:“就这个吧。”
小哥看了看,似乎怕我不懂,特意强调了两遍:“这是一道海鲜汤哦。”
什么意思?为什么要强调是海鲜汤?是不是担心量不够大我吃不饱?还是什么?我暗自思量:没关系,如果不够,我再要个炸鱼三明治。
旁边那桌的老太太就点了一个三明治,看上去挺不错的。只是它的个头对这个年纪的老太太有点吓人。我指着老太太面前的巨型三明治,用手势跟她开玩笑。
▌瓦尔帕莱索的渔港餐厅
话音刚落一回头,我就被小哥端来的海鲜汤惊到了。这哪是海鲜汤啊,分明是一座海鲜小山!在一个盆儿一样的大碗里,青口贝围成了一圈围墙,里面堆满了鱼、虾和各种贝肉。一个漂亮的扇贝壳中心有一块淡黄色的贝肉,另一块橙红色的贝肉上似乎有一对大眼睛,还有一块贝肉上伸出了一对触角。
这碗海鲜汤完全颠覆了我对“海鲜”的认知。面对这一大碗我心心念念的海鲜,我有点儿心惊胆战,不仅是因为量,更因为这些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。
▌用料丰富的海鲜汤
我在小哥和老太太好奇目光的注视下,硬着头皮把自己认识的鱼肉和虾挑出来吃了,又喝了几口本来就没有多少的汤,就放下了勺子。
唉,真丢面子,肯定让当地人失望了。我可再不敢在智利的餐馆里点海鲜汤了。
伊基克是智利最北部的海滨城市,位于南美洲大名鼎鼎的阿塔卡玛干漠的西南部。它是南美最大的免税商贸自由港,因此是智利重要的港口城市。不过在旅游上,外国游客对伊基克并不熟悉。对中国游客来说更是鲜为人知。
伊基克的地理特点很独特:这座城市被地球旱极阿塔卡玛干漠和太平洋所夹持,一侧是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洋,另一侧则是干漠形成的数百米高崖,在两者之间夹着窄窄的伊基克。
这让伊基克在空间、色彩和景观上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反差。而我正是为了这一反差而来。我很想看看这座被大洋和沙山夹持的城市,也很想知道沙山上究竟是什么。
▌从沙山上俯瞰伊基克
既然伊基克是一座海滨城市,我又抑制不住自己想看渔船归港的好奇。几天前在瓦尔帕莱索败兴而归,也许在伊基克可以补上这个遗憾?为此,我早上七点不到就来到了码头。
晨光清澈,渔港上很热闹。最远的海面上,停泊着两艘装满集装箱的巨轮。几艘中型渔船一字排开正在进港。码头附近的海面上挤满了小渔船,来来往往正在卸下今早的渔获。岸上的鱼市也开张了。货摊儿上摆满大大小小的鱼虾和各种贝类,摊主在忙着清洗、切块,海鸟们在旁边等待被扔下来的鱼内脏。更有意思的是码头下面聚集了许多海狮,也仰着硕大的头颅吭哧吭哧地哼哼着,期待着岸上人的施舍。
▌伊基克的渔港码头边的鹈鹕和海狮
我很遗憾自己没有可以做饭的公寓,不然在伊基克住几天,天天来鱼市买海鲜一饱口福多好?为了弥补这一遗憾,我又去了二楼的大排档。不过这回我不敢再要海鲜汤了,就要了一份最简单的炸鱼三明治和一瓶南美最流行的饮料“印加可乐”。
▌伊基克渔市
午饭后,我要去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——城市背后的大沙丘,登上去看看那上面到底是什么。谁知上了公交车,司机并不明白我要去哪里,一个劲摇头。而我也支支吾吾不知怎样解释说明,只好跳下车,上了开往沙丘方向的另一趟公交车。这回我再也不问司机了,干脆买了一张最远的车票,心想:走着瞧。
这辆连门都没有的破公交车摇摇晃晃地穿街走巷往高处开去,到了终点站,车不走了,就剩了我一个人。我下了车,四处张望,已经来到了沙丘的半山腰。四下无人,我有点忐忑,不知何去何从。等了一会儿,只见一个夹着滑沙板的少年沿着一条土路往沙丘上走,我就跟了上去。
虽然已是午后,阳光仍晃得人睁不开眼。我一步一陷地走了半个多小时,终于来到了大沙丘的顶上。往下望去时,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:整个伊基克出现在我的脚下。它就像从巨大的沙丘脚下钻出来的一小丛蘑菇,顶着随时被掩埋灭顶的危险,正在“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”!
▌伊基克的沙丘
夕阳西下,浩瀚的大洋反射出明晃晃的余晖,辉映在伊基克市中心的几座大厦上,蓝色的海水舔舐着海滨大道,与连绵的沙丘一起,温柔但不留情地夹击着这座已狭窄成一线的城市。但尽管处境艰难,伊基克仍在顽强地扩张着自己的地盘。新的建筑正从沙丘的半山腰上冒出来。
我终于找到了萦绕在心里很久的问题答案。原来,伊基克背后的沙丘高崖上还是连绵不断望不到边的沙丘。
我心安了,明天,我将结束智利的扫街之旅,从这里进入了阿塔卡玛大干漠,走上安第斯山脉的阿尔普拉诺高原。再继续我的旅行。
编辑/Lili、Tasia
文/秦昭
图/秦昭、图虫
设计/April
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